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袁隆平在三亚的最后时光

时间:2021-05-24 11:08:17 来源:见闻坊 作者:贝贝

饱食者当常忆袁公。5月22日我们痛失袁隆平院士,享年91岁。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袁隆平院士最记挂的仍然是自己的水稻工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袁隆平在三亚的最后时光吧!

袁隆平在三亚的最后时光

5月23日,新海南客户端记者采访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副站长张展、一线科研人员等,作为袁老生前有过接触的同事,他们悲恸追忆了袁老在三亚生活、工作的最后125天时光。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位于三亚师部农场,这里远离城市喧嚣,沃野田畴织锦绣。

袁老每年冬天都从外地飞抵三亚开展科研,便居住在基地的科研宿舍,一栋米白色的四层小楼,袁老的房间在二楼最左侧,房间不大、内部陈设简陋,考虑到袁老坐轮椅不便,基地专门在楼梯安装了轮椅自动升降设备。

“老爷子身体稍有好转,就会自己坐轮椅下二楼,不让别人抬下楼,然后又坐着轮椅去试验田转转。”张展的妻子是袁老秘书,也因为这层关系,他见到袁老的机会很多。他说,袁老本可以去条件更好的地方住,但他说在这里,可以随时关注第三代杂交水稻的进展情况。

他讲述,2020年12月袁老满90岁高龄,尽管家人和同事担忧他的身体状况,但他还是按往年一样前往三亚开展科研,“从前身体状况好的时候,他几乎天天都会到田里,查看每亩穗数、谷粒大小、是否有空壳,这次因为腿脚不便无法下田,他就在住所拿起显微镜,仔细观察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子,做详细记录”。

去年12月3日来三亚、今年4月7日回长沙,在三亚的这125天里,袁老大多时间都处于工作状态,每天早上八点多起床,吃过早餐后处理一些院士办的事务、专家领导的来访,午餐后休息到三点多,完成一些常规工作后,时常会跟学生讨论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

“老爷子说自己永远不会退休,他的确做到了!”张展说,刚到三亚的袁老主持召开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项目启动会。今年住院前,袁老还专程去了两趟三亚海棠湾的新基地调研,新基地有300多亩田地,目前有100多亩已经试种,袁老说今后要在这里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

工作之余,袁老都在房间看书,经常熬到深夜十一二点才休息。“晚上的时候,基地同事会到老爷子房间‘娱乐’一下,唱唱歌、打打麻将,让他开心!”张展说,袁老最喜欢听《红梅花儿开》《红色娘子军》等歌曲,一唱就是一两个小时,每次都开心得像个孩子。

为了让袁老高兴,基地同事还有一个“默契”——打麻将故意给老爷子让牌。“大家都心照不宣,只要一和牌老爷子就会哈哈大笑,上下楼都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张展告诉记者,晚上打麻将时间不敢太久,一到休息时间,大家互相使个眼色就纷纷找理由退场。

基地研究员张利伟说,“老爷子经常给一线科研人员鼓励,时不时自掏腰包给大家发奖金,几百块、几千块、几万元都有,他总开玩笑说‘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2018年10月份水稻亩产达到预期目标,老爷子就在田里给每个一线科研人员奖励一万元,那次我也拿到了奖金。”

秘书称袁老曾在三亚摔过一跤

随着袁隆平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出后,不少人都在询问病因。

虽然公告中写着“多器官功能衰竭”,可终究要有至少一个诱因才说得过去,哪怕袁隆平先生已经91岁高龄,也不可能无缘无故住院。

只是万万没想到,当背后的隐情曝光后,人们反而比不知情更加悲痛。

根据保健医生描述,3月10日袁隆平先生在三亚杂交水稻基地摔了一跤,故而引发身体不适。

随后在4月7日,袁隆平先生被转到长沙接受治疗。

但是相信大家都不难看出,直到这个时候袁隆平先生的身体状况都还比较正常。

虽然可能相较于平日确实有所下滑,但老人家摔跤本就是比较麻烦的事情,在医院里多疗养些日子也合情合理。

然而根据秘书杨耀松透露,也就是短短几天的时间,袁隆平先生身体状况就急转直下,到了22号早上已经需要进行抢救了。

这也是为什么外界会出现“病危”甚至是“逝世”的传闻,袁隆平先生的身体确实有些经不住折腾了。

袁隆平成就

他曾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曾梦见水稻如高粱一般高,穗子和扫把一样长,谷粒犹如花生米那样大,人们可以坐在稻穗之下乘凉。

袁隆平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他5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稻。

袁隆平关于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都大幅度提高。近年来,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2.4亿亩,杂交水稻年增产约250万吨,每年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

袁隆平始终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近年来他带领团队攻克耐盐碱水稻(海水稻)稻作改良难关。袁隆平曾表示,中国有约15亿亩盐碱地,其中具备改造潜能的盐碱地面积在2亿到3亿亩之间。如果能够将这近2亿亩盐碱地开发成高产水稻田,那么,我们就不用再为粮食安全问题而担忧了。2020年10月14日,袁隆平“海水稻”团队传出好消息,“超优千号”耐盐水稻的平均亩产量达到802.9公斤。

2020年11月,在参加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新闻发布会时,90岁的袁隆平院士说,“高产高产更高产的追求是永恒的。我的脑瓜子还可以,还要从‘九零后’一直工作到‘百零后’。”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通过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3000多名杂交水稻业技术人才。

他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现在,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地大面积种植。

据中国工程院官网上袁隆平的自述,1960年7月,袁隆平在常规早稻品种试验田中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他把这株水稻的种子收集起来。发现它的杂交第二代一株“天然杂交稻”。据袁隆平的自述,他由此深受启发,从此选择了研究杂交水稻的科研之路。

他认为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那么探索其中规律,就可以通过人工培育出杂交稻;且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能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

1964年,袁隆平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两年后,他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科学通报》杂志1966年第四期上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为杂交水稻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市,于1995年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1949年至1953年,他在西南农学院就读,获得农作物专业学士学位。毕业后,被分配到偏僻的湖南省安江农校任遗传育种教师。之后18年,一直到1971年,他在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担任教员。此后,他转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1984年至2015年,他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担任主任。

1981年,袁隆平获得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以色列“沃尔夫奖”、香港“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等20项国内、国际大奖等20项国内外大奖。

据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的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134626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