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实拍云南象群雨中“玩泥巴”

时间:2021-06-11 09:22:55 来源:见闻坊 作者:肖肖

云南野象北迁已经将近两个月了,社会各界都在关注野象群现在到哪儿了,据最新新闻报道云南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的着母旧村发现了野象的踪迹,人们也拍到云南象群雨中“玩泥巴”的画面,画面看起来十分愉悦,下面大家就跟着见闻坊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实拍云南象群雨中“玩泥巴”

连续降雨特别是今天(6月10日)的中雨,为不断迁徙的云南断鼻象群带来了别样的惊喜。它们在云南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的着母旧村找到了一处天然的户外“浴室”,淌泥水、糊泥脸,在泥汤里滚来滚去……视频中还可以看到,大象互相搓背,小象泥汤里甩鼻糊脸,象群玩的是不亦乐乎。

不少网友看到这一幕后也是纷纷表示,真的是玩的太欢乐了。

今年4月,有两头大象在玉溪的农户家里喝了烤酒,之后便脱离大部队,结伴回了普洱。离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是两头成年公象,本就不属于象群。大象通常生活在母系社会族群中,由一头祖母级的母象带领。小象从出生开始,就是由它的妈妈姨姨和姥姥照顾。

学术上,这种族群被称为“聚合分离型”,母子关系是核心。族群的外围是松散游荡的年轻公象,随着年龄增长而愈发独立。而成年和老年公象都是独来独往的。这是大象避免近亲繁殖的一种机制。

再来看象群整体,时至今日,我们都无法准确地知晓大象为何而来,最终又要去往何方。人们提出过各种猜想,太阳磁暴影响、栖息地生境破碎、头象缺乏经验导致迷路……

而网友们最偏爱“头象迷路说”。年轻领导嘛,有干劲有闯劲,但缺了点经验。虽然浪漫的拟人叙事惹人遐思,但这种讲法并不准确。

“断鼻”这一族生活在保护区里,应当是在周边栖息地没有足够生存资源的情况下,头象想带着他们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连目的地都谈不上有,又怎么能说是“迷路”呢?

无论大象出走的原因为何,在面对《南方周末》的记者采访时,云南大学的教授吴兆录表示,这都是一场“悲剧”。“对大象是悲剧,对没日没夜守着大象的人来说也是悲剧。自然界中,没有一个物种想毅然决然地离开故土。”

有专家甚至直言,其实可爱的大象,杀伤力比老虎强。这一次云南的报道中,也都提示了大家,一定要保持人象安全距离,避免冲突。

云南野象到哪里了:

北迁象群继续在昆明晋宁夕阳乡活动,离群独象距象群10公里

截至6月8日17时,北迁象群总体朝西南方向迂回迁移1.8公里,持续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乡活动。离群独象移动至象群东北方向,直线距离约10公里。目前,人象平安。但现场持续雷阵雨,监测防控困难,安全风险加大。

省级指挥部协调指导北迁象群临近县区全面开展布防,协调安宁、易门提前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协调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增派亚洲象监测员到现地配合开展监测工作。

现场指挥部当日共投入应急处置人员及警力775余人次,出动应急车辆304辆、无人机16架,疏散群众,确保沿途群众和象群安全。晋宁、易门指挥部密切监控象群动态,研判迁移路线,通过实施隔离围挡、道路管制等措施,继续引导向西南迁移。晋宁、安宁指挥部地空配合,合力封控,紧急疏散周边村寨群众,严防离群独象入村入户肇事带来的安全风险。

云南野象为什么会北迁

其实,亚洲象活动区域约2/3都在保护区外,究其原因,一是保护区内植被逐渐茂密,林下食物减少,不利于亚洲象觅食和活动。保护区内,亚洲象的觅食行为多发生在热性灌丛和稀树灌木草丛中,其他植被很少被利用,郁闭度大于0.75的密林内更是很少发生觅食行为,导致不少象群到保护区外取食农作物。二是保护区的面积不足且成孤岛状态,满足不了大象的迁移和觅食,这也导致大量象群在保护区以外活动。

生境的破碎化进一步降低了野生亚洲象对有限生境的利用率。因为亚洲象偏爱的许多低海拔地段被人类生产活动占据,所以它们的生境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地社区范围重叠。近年来,亚洲象从原来主要在森林内活动转向到林缘、农田附近栖息和觅食,成为导致人象冲突的主要原因。

随着亚洲象种群数量增加,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在村寨周围活动时间逐年增多,取食农作物后逐渐对农作物有了依赖性,导致人象冲突频发,主要表现为:取食、糟蹋农作物与经济作物,损毁农地与农田设施,侵入居民家中盗食粮食并损毁民房、农机具、物资,甚至危及人的生命等。云南省自1992年开始对野生动物肇事进行补偿,2010年试点探索野生动物公众责任商业保险,并于2014年全面推广,一定程度安抚了受损群众、减缓了人象矛盾冲突,但受地方财力所限,往往很难及时、足额赔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134626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