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性

超4成日本年轻女性不结婚不恋爱

时间:2020-11-23 09:47:53 来源:见闻坊 作者:欣欣

可能大家不知道11月22日是个什么日子,其实在日本这一天被称为“恩爱夫妻日”,据最新数据统计超4成日本年轻女性不结婚不恋爱,这让大家都很好奇日本女性不愿结婚真相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日本女性不愿意谈恋爱呢,接下来大家就随见闻坊小编一起了解看看~

超4成日本年轻女性不结婚不恋爱

由于谐音的关系,11月22日在日本被称为“恩爱夫妻日”。每年都会评选出理想夫妻榜单,今年中国观众熟悉的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夫妇连续15年蝉联榜首。在这一天,日本各相关行业也会推出酬宾活动。

东京青山汇聚多家精品花店,是东京有名的时尚街区。在日本的“恩爱夫妻日”,花店的生意都非常红火,除了最常送的玫瑰花之外,店员告诉记者,今年由于大家居家时间增多,种在花盆里可以养很久的花都很受欢迎。除了实体店,各种网络平台也推出网上订购鲜花、礼物送上门的服务,借此来表达问候的需求也明显增多。

不仅是鲜花,青山也是东京人气婚庆场地,婚纱、珠宝店较为集中的地区。今年疫情持续下,日本的婚庆行业受到极大冲击。仅3-9月,约17万对新人延期或取消婚礼,婚庆行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79亿元)。 因此以“恩爱夫妻日”为由头,许多珠宝店推出婚戒特价、个性定制等优惠活动。婚庆场所也发挥场地优势,开设夫妻日拍照、特别晚餐等服务来增加收入。

最新调查显示:

日本约两成夫妻认为,疫情让夫妻关系有所改善。

约六成夫妻表示,居家办公增多使得夫妻之间有了更多时间交流。

但是另一方面,日本政府的人口调查发现:

日本18-39岁女性中不结婚、不恋爱的比例近20年间不断攀升,目前这一比例已经突破四成。低收入、没有正式工作的人群中不婚恋的比例相对较高。

为此,日本政府设置了新婚补贴,帮助年轻夫妇支付搬家、租房等初期费用,避免因经济原因而推迟婚期。明年开始,还将进一步放宽年龄和家庭收入等条件,补贴金额也将从目前的30万日元提高到6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8万元)。由于这项制度需要各地政府也负担部分费用,目前仅覆盖了日本15%的地区。更有观点认为,仅凭支付一笔补贴,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日本社会的不婚现象,效果有待观察。

日本为何“低欲望”会盛行?

11月22日,在日本被称为“恩爱夫妻日”,然而就日本政府的人口调查显示,日本(18-39)岁女性中不结婚,不恋爱的比例近20年间不断攀升,目前这一比例已经突破4成。并且,低收入,没有正式工作的人群中不婚恋的比例相对较高。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现象可能并非日本女性独有,全世界范围内的女性,应该都有这样的趋势。要知道,就传统的“婚恋观”来讲,婚恋所承载的责任,可能远远多于“两个当事者”想要的“小确幸”。所以,与其说是婚恋成就两个人的幸福,不如说是两个人通过婚恋秩序弥合既定的观念。

当然,在很长一段时期,女性之所以要进入婚恋体系,就在于婚恋秩序是女性生存进阶的手段。这导致,如果我们不去深究婚恋的深层次机理,很容易认为婚恋是天然存在的秩序,也就是女性进入婚恋体系是必须的,不进入婚恋体系反而会被认为是“异类”。

目前来讲,这样的婚恋观虽然已经越来越显得老旧,但是在很多国家中,依然属于主流婚恋观。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文的进化,婚恋观也会伴随着社会主流个体价值理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就“不结婚不恋爱”的女性来讲,可能并非是简单的“恐婚症”能诠释。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对于“性”,人们一般都是保持缄默的,唯独有婚恋关系的男女,才有发言权。所以,当“性”从婚恋秩序中剥离出来之后,可能就会一定程度的削弱“性”对单身者的压抑。因为就成熟的个体来讲,对“性“的需求跟吃饭睡觉是一样的,即便没有婚恋的进入,也需要一定的释放和满足。

当然,我们并非说婚恋秩序的内核就是“性释放”,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文明让更多女性可以走向独立自主。这种情况下,婚恋观的内涵自然就不再是“性释放”和“生存观”,而是更强调精神层面的契合以及个体意愿的实现。所以,越是年轻,就可能越不把婚恋摆在人生的必选项之中。

与此同时,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强调超4成日本年轻女性:“不结婚不恋爱”。这可能也跟日本女性婚恋后多数回归家庭的现实有很大关系。而所谓的“性释放”和“生存观”的解放,可能只是更为普遍的原因,也就是在解构任何国家中,年轻男女不婚恋的问题都是相对成立的。

日本女性不愿结婚真相

事实上,就东亚的婚恋观来讲,普遍还是比较遵从家庭构建的,尤其对生育的信奉,算是超越爱和尊重的。这导致就算夫妻没有感情基础,只要有孩子存在,好像也能构建起所谓的“家”。只是就这种构建来讲,个体的存在完全是为婚恋图景服务的,而非能更好地激发个体的幸福感。

所以,很多时候,即使所有的人在进入婚恋时都抱着向幸福出发的心态,但能走向幸福的人却凤毛麟角。这就在于婚恋双方如果不能以自己的感受为基准,自然就很容走向婚恋的坍塌。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不一定能走向幸福,为何不一个人生活呢?

不过就当下的现实图景来讲,如果剔除风俗对婚恋的干涉,可能年轻男女大都不愿意太早的进入婚恋。这其中有被动的因素,也有主动的意愿。因为,在“个体原子化”的社会中,“自我感”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比较分明的。而婚恋秩序的存在,本身就是违背这种意愿的。

于此,放眼望去,各国的年轻男女都有晚婚的趋势。甚至,就国内来讲,二三十年前,女性如果超过25岁不结婚,都会被认为“老姑娘”,可现在来讲,国内对年轻女性的认定大概也跟日本的年龄尺度差不多,基本上40岁以下的女性,都可以称之为“正当年”。

而过去十多年盛行的“剩女标签”,现在来看总觉得有些“不合时宜”。所以,观念本身来讲,就是动态变化的事物,不存在一层不变,只要一个人能活得更久,就会经历无数次观念上的进化。并且,有时候会发现观念会周期性的重复演变。

另外,“婚恋成本”与日俱增,而年轻人在系统社会下却又不太容易有激变的机会,所以自然就会形成消极的婚恋观。毕竟就当下来讲,人们期待的婚恋一定是1+1大于2的图景,而非1+1小于2的图景。尤其对于女性在婚恋秩序中地位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自然就会更为消极。

坦白讲,无论是任何形态下的社会,给予女性的发展空间都是相对逼仄的,尤其就婚恋秩序来讲,女性所要承受的责任会远远高于男性。很多职场女性,但凡结婚生子后,都会相对疏离工作,因为在家庭生活和个人前途之间,只能选择前者。要不然,就会大概率成为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

当然,这里有人会强调男性结婚的高成本,认为男性要承担买房等家庭重资产的构建。但我们清楚的是,之所以出现这种“男性承担”,更多在于“交换逻辑”的存在,也就是男性通过女性实现生育上的价值,总之这是一套严密的交换框架,即便总是把爱情和幸福挂在明面,也是不会被抹去的基本印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134626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