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简历信息被泄露怎么办

时间:2020-12-14 17:05:08 来源:见闻坊 作者:欣欣

近日有消息报道央视曝光简历信息被贩卖,在这信息化时代尽管说因为有信息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也因为大数据时代让很多人的隐私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我们要如何合理维护我们的权益,如何做到自己的信息不被泄露和贩卖,接下来大家就随见闻坊小编一起了解看看~

央视曝光简历信息被贩卖

眼下正值秋冬招聘季,明年预计有超过九百万的高校毕业生,将有一大批求职者势必会通过招聘平台寻找工作,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又可能有新一批的信息被泄露。

而原本应是用于信息交换的招聘平台,也成了简历信息泄露的源头,一条信息贩卖产业链由此而来。 据悉,近日有媒体曝光,不少大学生应届生或者求职者在各招聘平台投递简历后,频繁收到骚扰电话。电话内容均以“你最近是在找工作吗“为内容开头。

不少求职者怀疑自己的简历信息已经被倒卖。 今年5月,一求职者在投递简历后几小时内接到电话并将其拉入“求职群”,后发现次群内容倒卖等不正当内容发布群。

有人询问来电方得知,自己的信息从招聘网站上下载变卖到QQ群,贴吧等。倒卖信息的人表示:一天能赚几千块钱,舒服啊。

更糟糕的是,部分招聘平台把关不严,一些不法分子在招聘网站上注册空壳公司,花几十块钱一天就能够批量下载成千上万份实时简历,以此来取得大量个人资料。

对于普通求职者来说,一旦简历信息泄露并在黑市流传,很难消除不良影响。

专家表示,敦促各类数字平台升级个人信息保护措施,提高全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能力迫在眉睫。

简历发出后收到骚扰电话

许多求职者表示,发出简历后收到不是令人满意的offer,而是各类骚扰电话。

来自北京的小贾今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在今年6月份时,她在boss直聘、智联招聘和58同城等网站投递了自己的简历,希望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但是在简历投出后的一周里她却收到各类骚扰电话。

小贾表示,有的骚扰电话是给小贾推荐英语补习机构帮她提高求职竞争力,有的是一些未听说过的整容机构邀请她通过提高颜值来获取工作。最令小贾气愤的是,一些游走于法律边缘的灰色职业更是向她抛出橄榄枝,而自己明确表明求职意向领域的公司却并没有联系她。

为了躲避铺天盖地的骚扰电话,小贾不得不“失联”一周。

类似于小贾的遭遇,在很多求职者身上都发生过。有媒体调查此现象,发现了一条倒卖个人简历的黑色产业链。

在QQ群搜索栏输入“BOSS直聘”时,可以发现众多“BOSS直聘对公认证”“BOSS直聘账号”的内容,记者进入其中一个QQ群后,发现有大量贩卖“BOSS直聘对公账号”“智联招聘白银黄金账号”的广告。随机添加了几名卖家好友,其中一名商家表示,“BOSS直聘对公账号售价330元,普通账号120元”,购买后只需提供手机号就可以进行公开招聘。

商家表示,购买的企业账号可以自己发布,也可以找人代发招聘信息,通过发布热门岗位或进行充值会员,一天就能收到2000多份简历,这种行为行话称为“发帖”。这样收来的简历保证是“实时而且是一手的”。一手简历的价格在2-5元不等。如果觉得贵也可以购买二手简历,一份在几毛钱左右。

还有一些卖家则表示,自己这里出租“简历提取器”,40元钱一天,也可以从BOSS直聘、智联等招聘平台上抓取历史简历。简历的地区、行业、投递时间都可以自行设置,一天同样可以抓取2000份。只是这样的简历时效性较差,不容易让求职者相信。

平台不应逃避责任

对于简历惨遭倒卖的现象,有媒体向平台在线举报此类恶性事件,但却没有得到可靠的回应。

智联招聘客服回应媒体,必须提供截图或其他证据才能反馈到相关部门,反馈时间是工作日48小时;如果只是贩卖简历,智联招聘只是招聘平台,肯定是没法管控的,您可以选择报警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是有漏洞,我们肯定也会加强技术上的审核,技术部门肯定会修复。

专家表示,平台对用户应尽到信息保障安全义务。如果证据确凿,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招聘平台的技术漏洞获取用户个人信息,那么平台要承担行政责任,由监管部门进行处罚,一般包括责令改正罚款等;另外平台也应向信息被泄露的用户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简简单单一句无法管控并不可以撇清责任。

如何合理维护我们的权益

在信息泄露的同时,一旦接到骚扰电话,要及时的记录下对方的电话等有效信息;在证据收集齐全后向有关部门报案。如果是个人重要信息泄露的话,要及时委托律师维权,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要知道,信息一旦被泄露,不仅仅是骚扰电话这么简单的,还有可能被冒名办ka、冒充他人诈骗等。

除此之外,招聘网站也要加强安全监管。明确网络安全的责任主体。求职网站收集众多人的简历,应当承担数据安全保障和严格审查的义务。

个人简历的内容也是公民个人信息,倒卖简历的行为更是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可以被追究刑事责任。涉及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行踪轨迹信息,只要50条就能够被追究刑事责任。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500条也能够被追究刑事责任。除此之外的公民个人信息5000条被追究刑事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1346266249